目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取延迟退休的政策,但近日有人大代表提出“45岁退休利于减少晚婚晚育”的观点,该观点认为选择提前退休可帮助解决工作岗位竞争、从而解决晚婚晚育以至缓解少子化的问题。
3月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孙维在谈到延迟退休时提出,可以推行更大尺度的弹性退休机制:例如,以现行的60岁为标准年龄,上下15岁浮动。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允许人在45岁选择提前退休。这样可以切实发挥社会保障的保底功能;为缓解养老金压力提供新办法;助于缓解少子化;能够恢复家庭功能;为个人更好、更久地参与社会提供了新的可能。
人大代表孙维发文表示:延迟退休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总体来看,世界许多老龄化国家都在推动延迟退休。美国、德国提出将退休年龄从65岁延迟到67岁,新加坡提出将退休年龄从62岁延迟到65岁,韩国提出将退休年龄从60岁延迟到65岁,俄罗斯提出将退休年龄从男60岁、女55岁延迟到男65岁、女60岁,英国提出将退休年龄从男65岁、女60岁统一延迟到68岁。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日本,提出将退休年龄从65岁延迟到70岁。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更是提出打造“永不退休”、“终身活跃”的社会。
综合各国的做法,主要有三类:一是男女并轨,将原本不同的男女退休年龄一致起来。二是小步慢走,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三是弹性退休,将退休金与退休时间挂钩,早退少拿、晚退多拿,个人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
但是,从实践的情况看,在实施延迟退休的国家,养老金危机、劳动力不足、老后破产等问题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善,反而出现了社会不稳定、年轻人拒交养老金、出生率持续下滑等新问题。
首先,必须进一步认清人口老龄化的复杂性。推动老龄化的力量,并非孤立的长寿,而是涉及少子、人口迁移流动等多个因素。如果说长寿是老龄化的“发动机”,那么少子就是老龄化的“加速器”,迁移就是老龄化的“变压器”。并且,与城市化、全球化、信息化等趋势不同,老龄化起于人口结构这一最重要基本要素的变化。
因此,老龄化的冲击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城乡、区域和国际战略格局等几乎所有领域、所有层面。这种冲击将日益超出我们的理解和想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行延迟退休时,不可能照抄照搬国外的做法,因为国外的做法也并不完全成功,而是要立足于更全面、更系统、更复杂、更长远的创新型思考,并且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
其次,以实施延迟退休为契机,全面推动工作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仍接近9亿,短期内并不存在劳动力短缺。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早已从“量”转向“质”。劳动力市场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数量不足,而是供给与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从长远看,随着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工作的形式、渠道、标准、收入都在发生重大变革。延迟退休的核心,不是永不退休,而是退而不休。
再次,可以推行更大尺度的弹性退休机制。例如,以现行的60岁为标准年龄,上下15岁浮动。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允许人在45岁选择提前退休。这看似与延迟退休相矛盾,但其实不然。
这样做有五个好处:
一是可以切实发挥社会保障的保底功能。退休与养老金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功能是保底。让因为身体健康、家庭需要等各种原因不能继续工作的群体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有助于社会的整体稳定,有助于化解部分年轻人不愿交养老金的问题。
二是为我们缓解养老金压力提供了新的办法。虽然提前退休让一部分人领养老金的年龄变早了,但领取标准的相应降低,并不一定会增强养老金的总体压力。再加上同步选择晚退休的人,养老金的韧性可以同步增强。
三是有助于缓解少子化。少子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年轻人越来越晚结婚。而结婚越来越晚的部分原因,是年轻人参加工作越来越晚。年轻人参加工作越来越晚的部分原因,是上学的时间越来越长。上学时间越来越长的部分原因,是工作岗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套逻辑带来的一个现象就是,以往年轻人毕业、就业、恋爱、结婚、生孩子,正在从一个连续的过程割裂成不同的人生事件。通过提前退休,能够增加年轻人的就业机会,有助于从减少晚婚晚育的角度缓解少子化。
四是能够恢复家庭的功能。提前退休能够让更多的人早日回归家庭,从而恢复家庭对老人和孩子的抚养能力。毕竟,无论我们如何完善养老和托幼服务体系,都不如来自家人的关怀和抚育。
五是为个人更好、更久地参与社会提供了新的可能。日本等国为推动延迟退休,鼓励老龄群体再就业,往往会采取免费培训、工资补贴、税收优惠等办法。与其这样,还不如将这些钱花在提前退休上。同时,提前退休后,人可以在体力精力更充沛的阶段,更好地转变他的社会参与形式,让他更久地参与到社会之中。
最后,实施延迟退休,必须要进行更充分的调查研究,掌握不同人群的具体需求和数量。只有建立在数据上的科学决策,才能让我们的措施有的放矢,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富有中国特色、充满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