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南路也许不像西湖那样有名,但是它的美是在诗里的、画里的、人们的心里的。并且它的附近有着众多的高校,这里统计了一下。
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南湖,而武昌的南湖,既缺少杭州西湖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没有武汉东湖高调的人文风光。
对于在南湖周边居住或曾经生活过的人而言,他们眼中的南湖,不但美得不像话,还充满了使人痴迷的诗情画意。
水墨画《南湖湾雨中写生》:
画面中,近处的土坡旁民房错落有致,中间的湖面上舟楫往来频繁,远方的水岸边云天迷离……好一派引人入胜的湖光山色,简直不要太美了。
画面上的题跋为:“昔时车过南湖湾雨中写得此景,偶尔忆及捡案头余纸急就。一九五七年,黎雄才。”
作者黎雄才是广东人,著名的中国画家、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53年由于工作原因迁至武昌解放路居住,时为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的副教授。
他的家乡肇庆也有一个与南湖相似的星湖,河道纵横、芦苇丛生。雨中的南湖,大约撩起了他的思乡之情,笔墨里饱含着一种淡淡的乡愁。
七绝《武昌南湖度夏》:
湖山新雨洗炎埃,万朵青莲镜里开。日暮菱歌动南浦,女郎双桨荡舟来。
诗中,雨后黄昏的空气清新宜人,明镜似的湖面上莲叶接天遮日,采菱的姑娘伢划着小船穿行于荷花丛里,不时地传来一阵阵嫣然的笑语欢歌。
作者名叫丁鹤年,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家居武昌。他笔下的南湖风光秀丽、美女如花,也是一个避暑休闲的好地方。
湖北素来号称“千湖之省”,武昌很早便有“九湖十三山”的说法。所谓的“九湖”,并非是一个确切的数目,而是很多很多的意思。
古时武昌城的东南边,除去数个山坡坡之外,就是长江泛滥后留下来数不清的水凼子。湖塘之间沟渠纵横、河道相通,统称为“南湖”。
早在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陆游探访武昌城后,曾写到:
“下瞰南湖,荷叶弥望中为桥,曰广平,其上皆列肆,两旁有水阁极佳,但以卖酒,不可住。山谷云,凭栏十里芰荷香,谓南湖也是。”
其中,最大的一条河渠叫“巡司河”,沟通了南湖、汤逊湖等与长江的联系。因而南湖周边不仅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成为城市水上交通的要津。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因道路施工在一个叫“老人桥”的土坡上,挖出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后经考古专家认定属于新石器晚期的遗物,土坡附近是长江中下游原始社会未期人类的聚居地之一,距今约3500年左右。
这个重大的发现,表明了自古至今南湖就是一个能够“诗意地栖居”的地方。
从上世纪中叶以来,南湖的周围开始填湖造地,陆续盖起了许多工厂、学校和居民区,被蚕食的水域面积逐年缩小。
在原1930年代的军用机场的基础上,1951年南湖建成了武汉的首个民用机场。至1980年代能够起降中型客机,成为湖北最大的航空枢纽。
尽管1995年随着汉口天河机场的落成,南湖机场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改建成大型的住宅小区,但已成为人们心中一个抹不去的时代记忆。
实际上,按照行政区范围的划分,南湖属洪山区的管辖。目前水域仅有8平方公里左右,在武昌的城中湖排名上为老三,次于汤逊湖和东湖。
湖区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快速公路穿湖而行,水面上架起了两座宏伟的大桥。昔日汀葭苍苍、烟水茫茫的样子,已被高楼林立、虹桥凌空的景观所取代。
同样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高等学府相中这块风水宝地、纷纷在此安营扎塞、遥相呼应,给南湖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
它们有湖北工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等。近水楼台的更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创建于1951年,因背靠着南湖而平添了几份清纯与秀色。校园内杨柳依依、鸟语花香,处处可见一种浪漫的人文风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建于1948年,当学校搬迁至南湖之滨时,巧妙地将一段湖塘置于校园的中心,湖光水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最得湖景之胜的是创建于1952年的华中农业大学。
放眼望去,校园三面环湖、坐拥狮子山,面积为5平方公里,占据了长约9公里的湖岸。幽雅宁静的环湖绿道、鳞次栉比的教学建筑,构成了一道别具韵味的风景线。
生活在如此美好环境中的画家们,不由分说地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尽管这些绘画的题材非常普通,但给人们带来了不平凡的感觉,同时也生动地揭示了南湖真实的性格。
南湖之水清兮,可以濯足;南湖之水绿兮,可以养心。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南湖总是那样的宁静祥和、波澜不惊,既不张扬、也不作妖,永远充满了一种使人沉醉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