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住在山附近的居民一定深有体会,之前的很多山头黄土裸露,所以家里一定要关窗,要不然附近的灰尘会让家具总有一层灰。现在好了,武汉市修复了75座山,绿化回来了,感觉空气都变好了。具体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江城,2013年,武汉市政府编制出台《2013—2015年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实施计划》,决定用3年时间,对可视范围内54座山体完成生态修复,成立由多个部门组成的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一山一策,一处一景”的山体生态修复策略,鼓励因地制宜,对破损山体制定个性化的修复方案。8月23日,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发布《武汉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白皮书》:武汉历时7年下气力修复生态,75座、1.3万亩破损山体陆续“伤愈”,重拾青翠。
乘建设生态江城之风,承消除地质灾害和消纳弃土之职,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联手多个部门攻坚修复破损山体:强其骨,修其颜,绿之境。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原一级调研员陈敏介绍,修复讲求“修旧如旧”,其难度是要在坡度很陡的峭壁上植绿。植物选择也是有讲究的,要选泼辣有韧性的刺槐、松柏等。
如今,有的建成为公园,有的成为生态保育区,有的山脚下矿坑填平后崛起一片工业园……75座山体生态修复完成,意味着武汉全域可视范围内的破损山体归零。下一步,重心将转向已修复山体的保护与利用。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部门正在编制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具备条件的山体建成公园,如打造“九真山-九峰山”东西山系生态人文廊道等,让山体融入未来的大都市区复合型郊野公园群;依托北边木兰山、将军山等山体资源打造山地魅力景观带,连接大别山余脉、幕阜山南北两翼山群以及梁子湖等生态片区,构建城市“北峰南泽”生态屏障。
黄龙山是最难啃的“骨头”之一。绵延2公里的“龙脊”,被采石掏空,形成宽四五十米、深二三十米的纵向峡谷。2013年初,多次会商后,专家们想出办法:用城市建设弃土回填。一年内,7万辆次载重卡车运土上山,填坑整形,使“龙脊”重挺。复绿后,又在“龙脊”修建了绿道和驿站。
黄龙山的嬗变,得益于全市的山体修复行动。8月23日,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发布《武汉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白皮书》:从2013年至今,七年磨一剑,总耗资10亿元,通过全域性生态修复,75座破山身披“绿甲”归来,修复面积总计1.3万亩,相当于共修复25座龟山风景区。
武汉山体466座,占市域面积的9.04%。此前因过度开山采矿、采石取土等历史原因,众多山体千疮百孔、岩石裸露,部分破损山体还存在采空塌陷、山体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
省了买客土回填的费用,又为弃土找到好去处。黄龙山弃土回填的修山创举,被荷叶山、金钟山等7座山体复制。
首批修复的龙霓山,如今林木茂密,山上还发现了野猪。修复不久的江夏区老鼠尾山,则初现绿意。
群山回归,惠及百姓。龙霓山山脚矿坑填平后,建起一座射箭馆,武汉军运会在此举办了射箭比赛;兴建的工业园有8家企业入驻,年产值5亿元,吸纳了当地近百人就业。毗邻居民区的黄龙山、二妃山、荷叶山、仙女山、汤山、硃山等6座修复山体,在建山体公园。沙帽山、伏牛山、老鼠尾等10余座山体,为今后改建山体公园或开发森林旅游打下了基础。光谷凤凰山等山体,已成为城市的生态屏障。
“生态修复只是走出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山体,让市民亲近自然,享受自然,在山水相依的宜居环境里生活。”市园林和林业局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