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真是个好日子,先是马上要迎来中秋佳节,然后马上就要到国庆节啦,又要放假了,正好。趁着放假去看看展览呗。小编带你来看看9月底有哪些展览吧。
本展览以武汉大学早期历史建筑群的建设为背景,以李四光、王世杰、凯尔斯、沈祝三、汤商皓五位人物为主线,讲述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珞珈山的故事。
展览时间:2018.09.22-2018.11.30(周二至周日9:00-17:00)
展览地点: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5号附近)
作者简介:陈抱阳,1989年生于浙江杭州,新媒体影像艺术家与策展人,于201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他的创作力图营造一种新的关乎于认知与知觉的体验。
通过将传统影像制作手段与新技术相结合,建立在体验与空间之上,他不断探索超现实与集体记忆之间的联系。
他用多元文化间的思想对虚拟空间中的社交行为进行采样调查,以集体记忆和图像学为基础,尝试对更广阔的人类体验进行探讨。
本次展览是中国艺术家陈抱阳在武汉举办的首次个展,艺术家陈抱阳将VR虚拟现实运用到艺术创作中,他邀请观众进入VR世界,去探索科技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奶牛吗?”是一个关于意识与存在的假设,也是一个关于人类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
2017年夏天艺术家陈抱阳做了一个梦,梦境中他驾车在一条空旷的高速公路上,远处有一个蓝色霓虹灯的广告牌,上面写着“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Cows”(仿生人会梦见电子奶牛吗)。
一番Google后,他发现这与《银翼杀手》原著菲利普•迪克的小说仅两字之差。这件作品构建了菲利普•迪克的科幻乌托邦,通过设问“机器人能否像人类那样感知世界?”的技术伦理问题,研究真实与虚幻之间的间隙。
陈抱阳设计了“一虚一实”两个空间,一个是实体的钢化玻璃构成的“迷宫”,另一个是开放的虚拟VR空间。
以玻璃构成的“迷宫”为载体,观众将佩戴VR眼镜在物理空间中行走摸索。
观众将被物理迷宫限制移动,从而放大真实与虚拟的裂痕;透明的“迷宫”承载了身体的交互,也构建了现场性的行为模型,建立了一种看与被看的景观。
这种观看的关系也暗喻着科技与人之间的权利结构。
陈抱阳的艺术创作来源于他对于科技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手段的思考,他认为“科技如今之于艺术家更像合作者。”
展览时间:2018.09.23-2018.10.30(10:00-17:00)
展览地址:武汉K11艺术村(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大道355号)
日本艺术家黑川良一是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布鲁塞尔美术中心的特邀艺术家,也曾获得 “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节” (被称为全球科技艺术创作者朝圣地)的金尼卡奖。
本次展览将展出金尼卡获奖作品,曾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也将在国内首次亮相。
“流变:黑川良一”的主题“流变(fluxes)”,既是事物物理状态的位移,也象征着流动之光阴,变幻莫测之时空、川流不息之趋势。
“流变”正是贯穿本次展览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对艺术家黑川良一混合各种不同艺术媒介、用数字技术重塑自然秩序的创作方式的阐释。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时间的流动是永恒的)
黑川良一受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关于“变”的论述的启发,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转化为动态流体的视听运动。
他利用空间中的视听成分,在平行的时间线上,用影像与声音的融合,呈现出时空的运动、方向、速度、形状、颜色、重量和纹理。在他的视听装置作品中,对自然景象的拆分和数字处理以及不断变化的声音景观,让观者产生“联觉”和“冥想”的体验,他试图呈现“某种不需要用大脑去慢慢去消化、而是可以直接通过刺激所有的感官去感受的东西”。
展出的作品包括:
“沉浸式”可触视听作品《瀑(Octfalls)》(创作于2011年,曾参加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重塑了物理世界的水流;
多频影音装置《流变:五个地平线(rheo:5 horizons)》(创作于2010年,曾获“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节”金尼卡奖),对自然进行再编码;
最新以自然植物作为创作对象的双联影像装置《转换:(ltrrans)》(2018年),建立了事物流动的新规律。
这位“数码音影诗人”从“流水”的无序和有序的“结构和律动”中获取了灵感,构成了时间的雕塑。
这次,他将要在武汉谱写他的流动乐章。
展览时间:2018.09.30-2019.01.06(周二至周日10:00-20:00)
展览地址:武汉K11艺术村(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大道355号)
以上展览不是同一领域的,但是都很好看,千万不要错过时间了,去一开眼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