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公园是武汉的所有公园中历史最悠久的,而且坐落在市中心,大家对他的感情不一般。小编小时候就经常和亲人一起去这里散步,公园虽然不大,但是每天来锻炼的爹爹婆婆还是络绎不绝的。
2006年9月28日,改造一新的解放公园开园迎客。将“人工湿地”这一生态修复原理运用于城市公园,在国内首开先河。
从一百多年前的西商跑马场到今天的城市绿地,从传统的公园到新潮的生态园区……12年前解放公园的生态改造,在国内首开先河使用“人工湿地”生态修复方式,让园内终年绿阴如盖,四季花开不断,更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境。身处闹市仍可享受清凉与宁静,让解放公园备受市民钟爱,年游客量高达1000万人次。
回看解放公园的历史,要把时光回溯100多年。
1905年,租界里的英国人盯上了大汉口北郊的这块风水宝地,建起汉口最早的跑马场——西商跑马场,全称是汉口六国赛马体育会。除了跑马,还有足球场、网球场、橄榄球场、高尔夫球场、酒吧和舞厅。这里既是纸醉金迷的大赌场,也是社交往来的大会所。
能被赛马会视为座上宾的华人屈指可数。据西商跑马场华籍工作人员宋怀清的回忆记录,1934年张学良任武汉行辕主任期间,常到马会来打高尔夫球,每次驻汉英国总领事都亲迎亲送,全程陪同。
有一次日本领事官一行看到张学良来打球,马上移球让路。宋怀清感慨地说,自己在马会工作了38年,他在那个年代所见的,让外国人毕恭毕敬的中国人唯有张学良。
近百年时光过去了,当年嘚嘚的马蹄声早已远去,跑马场的遗存散布在岁月深处。现在永清街武汉话剧院里的那幢三层红房子,就是当年西商跑马场的主建筑,包括赛马会的办公室、酒吧、舞厅和游泳馆。在一墙之隔的解放军通讯指挥学院宿舍区内,留存着西商跑马场的大看台。
1949年武汉解放,跑马场的主权终于回到中国人手中。1952年,这块地拨给武汉市建成第一苗圃,1953年在第一苗圃基础上筹建解放公园,这段经历为解放公园的整个生态系统打下了基础。
第一苗圃建设时,西商跑马场杂草丛生,棵树无存。第一批园林建设者住茅屋守工地,如垦荒般一锹锹掘湖堆山,培养苗木。至今公园1号门的行道树大法桐、苏军烈士墓附近的大樟树等,都是当时栽种的。
1957年解放公园正式开园,成为武汉市民休闲游玩的心仪之地,猴山、游乐场的飞机等都极受欢迎,一度创下20万人国庆游园的记录。不过随着岁月推移,人们对城市绿地的要求不断提高。
到上世纪90年代末,解放公园虽坐拥市中心最大的绿地面积,却设施陈旧、景观单调、水面污染熏臭……
2004年,加拿大园林专家文森特·艾思林向武汉市政府建议,在解放公园人工湖内栽植水生植物,用生物方式净化被污染的湖水,营造人工湿地景观。2005年艾思林提交了他的设计理念——建一座与街市无缝对接、向公共街道和居民社区无限延伸的开放式新型公园。
大武汉一向以水资源丰富而自豪,在解放公园打造出江城第一片人工湿地景观,能让这座老公园一改陈旧气息,重新焕发光彩。“这好比水到渠成,3年苦思,一朝幡然领悟。”
当年参与解放公园改造工程的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设计师介绍,改造后园中10公顷水域采用国际最先进的人工湿地生态水循环技术,大湖的湖水经泵站提升到两个蓄水湖,通过4条连通渠进入沉淀处理池,最后通过净水池回到大湖,整体湖水每年循环2-3次。
生态湿地还引进水生植物60余种,荷花、芦苇、梭鱼草……几乎涵盖了我省所有乡土水生植物品种。整个公园的植物也从44种增至410余种,绿地率高达90%,成为武汉市区最大的自然生态公园。
2006年9月28日改造后的解放公园正式开园,开放首日就有3万市民前来。
公园里的两层老楼,曾是电影院,放映过《小花》《望乡》等影片;湖边的白马雕塑,几代人都有在这里的照片……这些可与美好往事共鸣的痕迹不仅全都在,还焕发出新的活力。
更新潮的是,生态公园与周边街区无缝嵌入,打破了传统的封闭模式,人们在街上散着步,走着走着就进入绿树林、花草丛、亭台景观之中。
62岁的胡爹爹是解放公园的忠粉,“我小时候就常来这里玩,后来我儿子的婚纱照,也在这里拍。”现在他经常带孙子来解放公园,“花多草多空气好,伢可以岔到跑。”
生态爱好者和科普团队也是解放公园常客,“这里的植物种类丰富,动物资源也很多。”摄影爱好者们更频繁光顾。“在水体改造、展示人工湿地景观的同时,公园还展现了生物的多样性。”解放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这让解放公园具有更多趣味性、科普性,“它也由此成为国内首家集环保实用、游览观赏、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城市公园,一个博物馆、实验室、花园环境为一体的科普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