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过“黄金抢救4分钟”、心肺复苏术和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医疗方面的名词。大多数人都觉得这些医疗名词和急救方法医护人员懂就可以了,普通人并不用掌握,事实却恰恰相反。近日,教育部宣布将心脏复苏和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急救常识从学生时代抓起,下面一起来看看。
近日,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6670号建议的答复中指出,已将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
2008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五个领域,将拨打求助电话、基本急救知识内容、简便止血方法、中暑的预防和处理、溺水的应急处理等内容,循序渐进纳入按不同教学阶段健康教育内容。
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院前急救技能作为大学生健康教育重要内容,明确规定要树立安全避险意识,掌握常见突发事件和伤害的应急处置方法,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
2019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将高中体育科目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综合评价体系,鼓励高校探索在特殊类型招生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
心肺复苏术(CPR)是针对心脏病突发、溺水、触电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主要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供给心脑重要脏器血流和氧气。
据统计,在中国几乎每分钟就有1人心脏猝死,而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不到1%。在最初4分钟的黄金时间内,如果能有效实施心肺复苏将取得宝贵抢救机会,一半的人能够被抢救过来。
大量实践表明,心跳停止止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患者救活率可达到50%,而超过这一时间,被救活的希望就很渺茫。
每延迟1分钟,抢救成功率会下降7%-10%,这就是世界公认的“黄金抢救4分钟”。如果只打了120,等救护车赶到再进行抢救,会错过最佳抢救时间。
这是由美国医生亨利·海姆立克发明,是主要针对异物卡喉的急救方法。
在该急救法发明前,医生常常采用拍打病人背部,或将手指伸进口腔咽喉去取的办法排除异物,其结果不仅无效反而使异物更深入呼吸道。
历史发展
1974年,亨利·海姆立克经过反复实验,发明了利用肺部残留气体,形成气流冲出异物的急救方法。
1975年10月,《美国医学会杂志》以他的姓氏将这一技术命名为“海姆立克急救法”。
1985年,美国公共卫生部将“海姆立克急救法”称为最佳急救法。
从1975年至今(2012年),海姆立克急救法至少救活了10万个性命。
基本原理
海姆立克急救法,利用冲击腹部——膈肌下软组织,被突然的冲击,产生向上的压力,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这股带有冲击性、方向性的长驱直入于气管的气流,就能将堵住气管、喉部的食物硬块等异物驱除,使人获救